河北便民网

经历极其动荡的2021年 华尔街依旧钟情中国市场

2022-01-14 18:07:00

穿越火线电影高清免费看

  国际投资者经历了极为动荡的2021年——从房企高收益美元债腰斩,到重仓的互联网科技股、教育股暴跌,再到中概股退市阴霾,华尔街国际投行、资管人士的心情坐上“过山车”,部分投行业务停滞、基金被巨额赎回等现象贯穿整个2021年。

  但市场永远是残酷的,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性本身。经历动荡的一年,华尔街依旧钟情中国市场,因为确定的还有中国市场的巨大体量和成长转型空间,这就意味着不断崛起的中资企业将带来众多IPO、并购、增发等投行业务,迅速扩容的居民财富以及潜在的养老产品需求将为资管机构带来无尽商机,这是已经进入稳定成熟阶段的本地市场(欧美市场)无法提供的新机遇。

  回顾2021年,中国企业股票发行融资额再创历史新高,以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的股票市场交易金额来看,摩根士丹利以191.35亿元位居第一,位列第二的高盛经手的项目包括,比亚迪39亿美元及18亿美元港股再融资、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企业科创板IPO百济神州(首个A、H、美股三地上市的中国企业)等;首家独资外资公募基金贝莱德2021年开业后首只A股基金产品便募集了67亿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的全天候策略狂卖近80亿元;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一年来规模迅速逼近1000亿元大关。

  “虽然布局中国市场意味着先期巨大的投入,但若不加速抢占市场,而给其他外资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外资在母国市场可能也会丧失竞争优势。”某欧洲大型投行CEO在一次采访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资本市场业务蓬勃发展

  一边是受不确定性冲击下迅速缩量的在美中概股上市数量,一边则是不断扩容的香港、内地资本市场业务。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国有约250家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总市值达到1.36万亿美元。过去10年是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高峰期,更是华尔街和中概股的蜜月期,中国的高成长故事吸引了大量投资人,也令投行赚得盆满钵满。但2021年以来,自滴滴出行6月30日在美上市后至今,当年7月仅有两家企业成功登陆美股市场,8月后上市案例更少。

  2021年12月初,美国证监会(SEC)通过修正案,最终确定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的实施规则,不符合要求的公司最早退市时间可能在2024年。监管不确定性再度冲击了市场情绪。

  对投行而言,相关监管政策、市场波动对IPO与债务资本市场构成不利影响,但只要市场主体有成长潜力,总有其他业务项能补足这边的损失。2021年,再融资和可转债产品成为亚太市场的亮点。

  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日前对记者表示:“如果看香港(不含A股)、美股两个资本市场,二者交易金额都有所下降,2020年全年大致是640亿美元,2021年少了100多亿美元,其中香港市场大概减少了90多亿美元,美国下降了20多亿美元。但企业再融资发行大涨四成,敏锐的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后,赶快提前进行再融资,而美国市场巨大的包容性和机制更灵活的香港市场,给再融资带来了良好的前景,总额达到674亿美元,远超一级市场IPO融资金额。”

  “可转债是更灵活的一个方式,全年香港、美股市场做了140亿美元的规模,升幅超30%。”他称。

  除了境外市场,内地A股市场成了外资业务新的增量。高盛表示,尽管2021年市场环境充满挑战,但中国企业全球股票及股票挂钩发行融资总额逾3103亿美元,继2020年2815亿美元后再创历史新高。A股股票及股票挂钩发行融资达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中国企业全球股票及股票挂钩发行融资总量的56%。

  不过,A股市场对外资的挑战也不小。激烈的本地竞争意味着承销保荐利润或被挤压,而外资则对项目融资规模有下限要求,这也意味着能做的项目不多,早前科创板“跟投制”也与海外做法有所出入,一度导致外资投行难以成为项目保荐人,保荐的利润远超承销。

  不过,市场不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融资业务联席主管王亚军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市场的发展成果卓著。北交所的建立进一步完善和多元化了境内交易所市场布局;扩大红筹企业上市试点和新三板精选层转板让境内股市结构更为灵活丰富;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新股发行定价规则和定价效率持续优化。

  未来,外资投行的中国机遇仍然巨大。在王亚军看来,未来2~3年,会有更多企业选择赴港进行“二次上市”。“但这并不表明这些企业放弃了美国市场,市场期待中美监管部门能在审计底稿等技术问题的分歧上达成解决方案。”他称,2022年,港股、A股都将是重要的融资市场,IPO数量和金额有望维持高位。“过去一般平均每年中概股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数量约100宗,美国约20~30宗,预计2022年中概股上市可能大部分都会集中在香港,整体约为120宗左右,再加上约20宗在美中概股回归,所以明年中概股的IPO总量估计在140家左右,高于上年。除了上述境外的部分,A股发行今年将保持在400家左右。”

  而逐渐崛起的景气赛道也是投行业务机遇的来源,包括碳中和、半导体本地化等。例如,由地产切入半导体赛道的万业企业副总裁兼董秘周伟芳此前对记者表示,近两年,众多半导体企业在转型下不断升级。“万业从事的离子注入机是半导体前道工艺的核心设备之一,公司在2018年通过外延式并购,收购了从海外回国的硅谷创业团队凯世通,从而切入到离子注入机领域。目前,凯世通14/28nm高能离子注入机已在国内12英寸芯片制造厂顺利通过验证并完成验收。”

  在这一趋势下,过去两年,众多国际投行将在合资券商的持股比例提高至51%以上,例如摩根大通、高盛将在华券商持股比例提升至100%。亦有众多新晋外资开始在华设立券商,例如法国巴黎银行、华平投资等。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CEO赖长庚此前对记者表示,从2006年进入中国开始,外资行发挥跨境业务优势,帮助国有企业到境外融资,而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商业银行业务有重资产、重资本的特点。但近年来,中国新经济蓬勃发展,直接融资成为主轴。“TMT、新能源、光伏等领域的民企估值轻易就是国企的几十、几百倍,这些企业对传统的间接融资的依赖度不断下降,法人银行能为企业客户提供的附加值似乎在边际递减。外资行的服务模式也必须随着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变而变化。”

  中国财富管理、资管市场大爆发

  除了资本市场业务,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巨大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近120万亿元的整体规模吸引了外资加速入华,成立公募基金、外资私募、理财公司等。

  目前,上海的国际资管中心地位初养成。截至2020年,全球排名前20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已有17家来沪展业,在中基协备案的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9家落户上海。

  2022年1月4日,贝莱德基金开年发行了一只港股基金。3个月前,2021年9月末,贝莱德率先发行主攻A股的基金,当时募集近67亿元人民币,对于外资尤其是主攻基本面多头策略的外资,这一成绩已颇为喜人。毕竟众多还未“转公”的外资私募规模大都在10亿甚至5亿元以下。“贝莱德想利用先发优势,赶紧先上量多发产品,这的确给予其他外资一定压力。”一家外资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

  2021年四季度,私募基金也不断发行,桥水是其中一员。2021年11月,桥水发行了全天候增强型策略基金,短短一周内,各渠道募集金额逼近80亿元。

  除了基金战场,近28万亿元的理财市场被外资瞄上。由欧洲第一大资管机构东方汇理(Amundi)和中银理财合资的汇华理财开业已超1年,期间密集发行了多款权益、固收、固收增强、多资产产品,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权益产品汇泽(基本面策略)一年来斩获超30%的收益;贝莱德建信理财是第二家成立的外资理财,在2021年8月发行了首款系统化主动股票投资策略产品贝盈A股新机遇私1期(类似深300指数增强,为量化产品),显然和众多理财公司有所差异。

  记者获悉,当前,施罗德交银理财开业在即,高盛工银理财也于2021年5月获批开始筹建。

  也有观点认为,外资在中国内地市场不具备主场优势,但在深入了解内地投资人、内地渠道后,外资更容易向内地投资人募资并投向更为熟悉的境外市场。

  例如,此前PIMCO中国WFOE(外商独资企业)总经理周玲玲表示,PIMCO是2020年4家完成管理人登记的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之一,并成功发行了产品;富敦投资管理(上海)总经理张军称,富敦在2017年拿到了WFOE PFM(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也开展QDLP业务。

  外资加速布局内地股债市场

  除了投行业务方面的布局,海外的真金白银也在加速流入中国内地股、债市场。

  2021年,北向资金突破4000亿元大关,较2020年几乎翻倍。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前中国监管层对假外资监管影响有限,假外资比例十分有限,占比仅1%,约3.9万户。根据瑞银预测,2022年北向资金净流入量仍有望达到3000亿元。

  在他看来,相比起离岸市场,A股将持续受到更多关注。美国市场交易量目前日均约为1.3万亿美元左右,而港股仅1000多亿港元,随着越来越多的中概股回归和二次上市,市场一度对流动性承接力有所讨论。相比之下,A股的市场容量和流动性优势凸显。

  摩根大通中国股票首席策略师刘鸣镝此前对记者表示,看好2022年中国股市的表现,沪深300有望超越年初高点,冲击5950点。“旧巨人”逐渐淡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房地产;而“最近的巨人”则受到监管,例如互联网和部分新经济企业;中国也在培育“新巨人”,包括新能源车、可再生能源、先进制造、科技、数字化等新增长引擎。市场不乏风险,但新的中长期主线历来更能令投资者兴奋。“尽管市场也十分关注及担忧‘老巨人’行业远去的风险,但更重要的是,‘新巨人’行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她称。

  2022年,国际资金增配中国债市的步伐仍将持续。根据德银的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约4万亿元的人民币债券,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1倍以上,预计今年将有4500亿元人民币流入境内债市,主要来自全球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及主动型资产管理公司。

  不得不提的是,2021年开始,中国的量化投资市场也在迅速扩容。2021年前8个月,20家百亿级量化私募就完成近2000只新基金的备案,而同期百亿级私募新基金发行量为4183只。

  外资亦趋之若鹜。A股市场鲜有超高频交易者,流动性较好,相较于成熟市场更容易获取Alpha(超额收益),房东明认为,这让众多国际量化机构看到了巨大的机会,近年来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当A股已经发展到了全球第二大融资市场,必须要包容万象,策略也需要多元化,吸引不同的优秀管理人进入市场。”

  然而,量化在中国的发展遭遇诸多争议。房东明称,量化交易在海外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也受到相关监管,其中有很多的知识产权和策略的差异性,因而在交易趋同和波动加剧方面,并没有看到数据支持这样一种顾虑。他认为,量化机构应该强化和监管方面的沟通,未来也可以尝试主动加强选股能力,并让信号来源多元化,除了量价信号,也可从包括基本面因素及一些非结构化的另类数据上寻找超额收益。

  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和水土不服,外资进击中国市场之路绝非坦途,但更多人相信,逐利的华尔街与中国市场的“罗曼史”仍将续写。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河北便民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