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便民网

毛主席题写的大学校名,北语一直没有正式使用,校方回应说不合适

2022-10-21 00:29:02

文:逆风的小草

毛主席可以说是一个全才,集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于一身。在学术上,他在诗词、书法方面的造诣颇深。毛主席是中国书法界公认的20世纪的书法大家,他8岁入私塾,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生善于学习、勤思、苦练形成独特的"毛体"书法艺术。

毛体书法艺术受到书法爱好者的推崇和热爱,经久不衰,现今中国各地成立了专门研究毛体书法的学会、研究会、艺术馆、创作中心,模仿毛体的人不计其数,可见毛主席的书法堪称一代大家。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大地遍地狼烟,战火不断,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虽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是各行各业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开展重建,恢复发展,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当时全国人民对毛主席是敬服不已的,那个时代很多单位都想在重建的时候求得毛主席的题字,即使得不到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也想尽办法使用毛体,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更是注重校名的题写。校名是学校的标签,更是学校的标签,大意不得,必须求得书法大家墨宝,才能与“大学”身份相得益彰。毛主席不仅是书法巨匠,更是伟大的人民领袖,这让毛主席的墨宝成为各大学争相求之的宝物。

据我了解到的史料显示,全国有几百所高校的校名都出自毛主席的手笔,但大多数都是集字(从毛主席的书信、其他题字中抠字集合在一起),真正被毛主席完整题写校名的大学只有20所。

1938年毛泽东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今改名鲁迅文学院)题名;1950年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题名;1951年为复旦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今改名北京交通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题名;1952年为广西大学、华南农学院(今改名华南农业大学)题名;1958年为湘潭大学、安徽大学题名;1974年为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题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现已不存在

毛主席的部分书法作品

毛主席为大学题写校名,很多都是应邀,能得到毛主席的亲笔提名并非易事。绝大多数得到毛主席提笔题名的高校都很珍惜这项殊荣,将毛主席题名的校名沿用至今,并视为学校的骄傲,作为光荣校史的一部分,津津乐道。

这些高校也成为其他高校羡慕的对象,不少高校得不到毛主席的亲笔题名,但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集字。这是因为毛主席的笔迹遍布全国,散落在各行各业的每个角落,为他们“集字”组合成校名创造了便利条件。

毛主席的书法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要形式,不事篆隶。主要是各种公开题词(党、国家各单位,报纸,学校,纪念碑等),以及大量私人书信、手稿、书自作诗词和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留下来的稿纸。后面几种绝大部分在他逝世后才由有关部门整理出版。很多报刊杂志、单位、建筑物上都留下了他的字迹,如人民日报、人民邮电、新华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等。全国著名的报纸和大部分省报,都是毛主席题写的报头。

著名高校武汉大学的校名就是从毛主席亲笔写给农学院的一封信里抠出来集齐的;武汉理工大学多抠两个字“理工”凑齐了校名;山东大学的校名是从毛主席写给一位教授的信里抠出来的;全国许多交通大学干脆将毛主席题写的“北方交通大学”中“交通”两个字收集起来用了……

据说,还有许多著名高校的校名都是采用类似办法,如: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集字而成的校名一点也没有违和感,这些字来自不同的地方,却不约而同地浑然一体,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当众多高校在绞尽脑汁使用毛体校名时,有一所高校却把毛主席亲笔题名的校名束之高阁,弃而不用,这是为何呢?

毛主席亲笔题词的部分高校校名

主席亲笔题名,高校择优选用

将毛主席亲笔题名弃而不用的这所高校是北京语言大学,这所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196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创立。

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名是几经更改,刚创立的时候叫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5年1月9日,经过周总理审定,定名叫“北京语言学院”。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北京语言学院题写了校名。1971年10月19日“北京语言学院”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并。

正当学校准备“大干一场”时,特殊岁月开始,各项教学及科研工作陷入停顿。1971年中美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其他国家开始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到1972年10月,40多个国家纷纷要求往我国派遣留学生,为了外交工作需要,10月16日,北京语言学院各项工作在周总理的批示下开始恢复。

1974年9月9日,毛主席为“北京语言学院”亲笔题写了校名。这也是毛主席为大学题写的最后一个校名,“北京语言学院”因此该校把9月9日定为校庆日。

1996年,“北京语言学院”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已经发展为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已成为我国中外语言、文化研究的学术重镇和培养涉外高级人才的摇篮。

北京语言大学目前校门上的校名题字用的是郭沫若1965年的题字,而毛主席1974年为其题写的校名,校方却一直没有正式使用,只在校内立了块石头,把毛主席的字刻在上面。

毛主席题字,当时写的是北京语言学院,“大”不知道是后来从哪里抠来的

要说,郭沫若的字也不差。1949年到毛主席逝世期间,中国有三位书法大家:毛主席、郭沫若,舒同。他们三个的影响力最大,风格迥异。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书法风格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淡雅之风,唤起人们的愉快、向上、平和之情,给人无限的美的享受。郭沫若以行草为胜,是典型的文人才子书法。舒同是军队高级官员,1981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他的书法出自颜真卿和何绍基雄健豪放

若论书法造诣,形体外观,三人难分伯仲,难有定论。但若论规格和历史影响力,显然毛主席远胜郭沫若,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考量,北京语言大学将毛主席亲笔题名弃而不用,都让人难以理解。

郭沫若的题字

为此,坊间也是议论纷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猜测说法都有。据说校方有人曾回应(没有正式报道,不能确定是否是校方的真实做法)说:没有正式使用是不合适。理由是1974年毛主席为学校题字的时候,是在病床上写的字,字迹比原来那些相比,有一些潦草,学校两相对比之后,觉得用郭沫若的字会更好些。

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心里很不赞同,但也不能说什么。毕竟,用谁的字,那是学校的自由,本无可厚非。但是,学校为了应对外界压力,立了一块石碑,把毛主席的题字刻上,这是什么操作和态度呢?

要用就大方使用,要不用就彻底不用,这才是大学自由与独立精神的体现。这为了平衡,采用厚此薄非的方式,在我看来,不是明智之举。

结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一句名言:“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很合适,校名题字选择不在于字形外观之美,而在于背后的内涵和精神之丰富。

其实,孰优孰劣,大家自有公论,不再赘述。


废品回收加盟哪家公司好 https://www.shouzhila.com/join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河北便民网版权所有